<button id="uvw21"><acronym id="uvw21"></acronym></button>

  • <dd id="uvw21"><track id="uvw21"></track></dd>
  • <em id="uvw21"><acronym id="uvw21"></acronym></em>

    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中國農民從“會種田”向“慧種田”轉變
    中國新聞網 唐小晴 發布時間:2023年03月21日 19:30
    中國新聞網 唐小晴
    2023年03月21日 19:30

      中新社長沙3月21日電 (記者 唐小晴)時下,中國各地春耕春管正陸續展開。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應用到傳統農業生產中,各種新技術、新模式涌向田間地頭,中國農民從“會種田”向“慧種田”轉變。

      在湖南祁陽市觀音灘鎮潤暉育秧中心,層層疊疊的育秧盤“吐”出新綠。通過循環運動式育苗設備,該中心單批次就能培育250畝稻田的秧苗!八切绿碇玫摹畬氊悺,把育秧從水田搬到‘工廠’,實現選種、浸種、播種、催芽、運輸等環節全程機械化!痹撚碇行呢撠熑肃嵭幷f,在育苗工廠內,通風、降溫、噴灑藥物等智能設施一應俱全,用手機就能遠程控制育苗所需的溫度、光照、水分和養分,讓早稻育秧不再“靠天吃飯”。

      鄭小寧一邊介紹,一邊點擊手機操作面板。幾秒鐘后,自動噴霧系統運轉起來!巴ㄟ^智能化、自動化系統,一個育秧周期比傳統育秧大棚節約了4天至7天時間,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秧苗品質!编嵭幷f,“黑科技”吸引不少農戶前來“嘗鮮”,育秧中心今年引進了兩套循環運動式育苗設備,現已接到9000多畝稻田育秧訂單。

      高標準農田這一新模式,正為中國傳統農業注入新動能。今年,中國糧食生產大縣湖南東安縣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4萬畝!案邩藴兽r田能改善灌溉、耕作條件,讓糧田變良田、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睎|安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陳明明說,高標準農田畝產能可提高50公斤以上,每畝綜合收益增收3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上。

      新模式、新科技打開了種田人的新空間。中國糧食主產區湖南衡陽市是袁隆平院士團隊第三代雜交稻超高產試驗示范基地所在地,曾連續兩年創下雙季稻周年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世界紀錄。今年春耕,這里的農戶可以“團購”農資。

      “往年購買農資,農民一怕價格高,二怕買到假貨。今年,種糧農戶這一后顧之憂煙消云散!焙怅柺泻怅柨h演陂鎮五一村黨總支書記李衛紅說,截至2月底,該村有550多戶農民團購了化肥、種子,每畝地可節省50元至70元農資成本。

      得益于農業科技發展,中國土地上,大規模智慧農機運用的新場景開始出現。2023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67%提高到73%。

      “各地農作物種植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用無人機施肥,噴藥一畝地用時約1分鐘,是人工作業效率的50倍。在貴州、福建等地,山地軌道運輸車讓果農施肥、采收告別人工挑擔時代!逼铌柊姿偙娚濉暗居洼喿鳌被刎撠熑诵舫跽f,春耕備播一線,安裝北斗導航的拖拉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植保飛機等智慧農機成了“新寵”。

      當前,中國正加速建設農業強國。根據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中國將從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種業振興、先進農機研發推廣等多方發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此背景下,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不斷增加。

      瞄準新變化,今年春耕期間,中國農業農村部派出由120多位專家組成的科技小分隊,分赴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等地的15個夏收糧油主產省,開展線上線下技術培訓。各地也在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走科技興農路。(完)

    【編輯:高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欧美大尺度禁片露器官电影观看|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动作片www|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button id="uvw21"><acronym id="uvw21"></acronym></button>

  • <dd id="uvw21"><track id="uvw21"></track></dd>
  • <em id="uvw21"><acronym id="uvw21"></acronym></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