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有森林面積34.65億畝,森林覆蓋率24.02%,預計在2035年將達到26%的峰值。
國家林草局指出,現在需要及時將大規模國土綠化重點從注重增加森林面積轉向面積與質量并重,并將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質量傾斜,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迫在眉睫。
森林可持續經營,指的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通過實施科學經營措施,促進森林質量提升和保持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穩定。在更高水平上持續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等多種功能。
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可用于造林的地塊,大部分在降雨線400毫米以下的西北、華北地區,立地質量差、造林難成林,擴大森林面積空間有限。
國家林草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司長 劉克勇:我國森林質量存在明顯的短板,平均每公頃的蓄積95.02立方米,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69%,不到德國的三分之一。每公頃森林蓄積的年生長量僅為德國的二分之一,林地生產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這位負責人指出,目前,全國森林中,樹齡相對年輕的中幼齡林19.1億畝,占森林總面積的63.7%。每公頃蓄積僅有66.16立方米,比全國森林每公頃平均蓄積少近30立方米。提高中幼齡林蓄積和質量的空間潛力巨大。
國家林草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司長 劉克勇:我國森林面積大,但質量不高,樹種樹齡結構不盡合理,單位面積森林蓄積也很少,這是我們森林經營面臨的一大挑戰。通過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增加森林蓄積、增強森林碳匯能力和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試點先行
全面推進森林資源提質增效
今年上半年,《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5年)》印發,在全國選擇310個單位,進行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這些試點如何探索不同地區、不同森林類型的森林經營模式?一起來看記者的報道。
森林可持續經營分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兩大類,采取分區施策,按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南方地區、西南地區進行布局。
北京市西山試驗林場是今年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試點之一,建立示范林是這個林場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重要舉措。
林場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林場都是人工林,示范林是在原有人工林的基礎上建成的。
北京市西山試驗林場管理處高級工程師 任云卯:首先是景觀的示范,比如油松,高大挺拔又翠綠,它有一定的美學價值,比較漂亮。另外,通過把一些長得不好的采伐掉,給保留下來的樹木提供一個更大的生長空間,保留下來的樹木的生長量會更大,碳匯能力也會增強。
江西省安?h明月山林場是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之一,這里有大量天然次生林,他們試點的主要做法是對天然低質低效次生林進行改造提升。
江西省安?h明月山林場副場長 朱天順:經全面排查,明月山林場有天然低質低效次生林20萬畝,占全場森林面積近40%。我們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補植珍稀鄉土闊葉樹種,調整改善森林結構,提升天然次生林森林質量。
按照部署,到2025年,全國各個試點主要類型的林分結構更加優化,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固碳能力得以增強。同時,試點工作納入林長制督查考核范疇,對試點任務完成和取得成效情況進行考核評價。
國家林草局:
我國確定森林可持續經營目標
按照國家林草局的工作部署,我國確定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目標。
通過森林可持續經營,預計用20到30年,我國森林單位面積生長量可提高50%。屆時森林蓄積年生長量將達到13.7億立方米,比現在多增加生長量4.6億立方米,多增加木材產出3.5億立方米,將有效增強木材供給能力。
國家林草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司長 劉克勇:到2060年,我國森林碳匯功能將進一步鞏固提升,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當量能夠達到18億到24億噸,比現在多增加6億到9億噸。同時,林農每年每畝可以增加收入大概300元。
這位負責人指出,今后,將持之以恒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堅持不懈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在較高水平上發揮森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增加經濟發展環境容量,筑牢國土生態安全屏障,促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助力美麗中國建設。